江苏海事:创新“一码多标识”船舶赋码管理 深入推进海事信用新型监管机制建设
摘要:江苏海事局创新开展以船舶为对象、以信用为核心的“一码多标识”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通过数据模型计算,评价船舶风险并赋予“红橙黄绿”四色安全码,现场执法人员根据安全码对船舶开展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有效推进了海事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印发《江苏海事局推进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成立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机制建设核心需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包含“风险参数确定、风险项赋值、安全等级结果展示”等9个环节在内的系统全链条运行架构,实现船舶风险的精准识别及科学处置。制定《船舶风险属性参数表》,明确21项风险参数,依据风险项性质及各色安全码总体比例确定赋分权重。风险赋分实行分值累加制,重大风险项一票否决。制定《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用户手册》和《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分类分级监管工作指南(试行)》,建立完善船舶安全等级标识运行配套机制,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以“一系统、一手册、一指南”为主要内容的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运行体系。
二是坚持智慧赋能,建好用好信息系统。开发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自动对接多个相关信息化系统,从底层数据库中自动抓取数据,实现对进出辖区所有船舶的全天候感知和身份识别。加强算力支撑,依托江苏海事局数据应用中心计算资源,实行“每天7点全量计算,每2小时增量计算,进出卡口实时计算”的计算模式,确保系统对进入辖区船舶的全面覆盖。主动对接一级数据中心,做好下发数据的监控、校验、清洗等工作。对各色船舶信码数据开展准确性核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组建运维专班,加强运维管理,尽可能避免系统死机、卡顿现象。强化智能卡口系统、移动AIS基站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反馈收集,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强化算法支撑,实现系统自动识别、自动预警高风险船舶,助力分级分类精准执法。同时系统可根据需要自主优化调整风险参数赋值,通过对不同显性违法行为的专项治理,实现逐个击破、动态清零。
三是坚持应用导向,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明确指挥中心、快反处置中心职责定位,梳理汇总各类风险参数处置依据,为执法人员提供参考,避免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双随机执行难等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加强现场应用,将船舶安全等级标识管理系统布设在PC端和移动端,与智控平台和综合执法系统有效融合。对过境红码船舶实施VTS和智控平台全程重点监控,对到港红码船舶100%检查。对橙、黄码船舶按照一定比例(橙码船不低于80%,黄码船不低于60%)开展监管核查,对绿码船舶实施常态化监管。建立船舶安全等级标识运行督察机制,重点督察高风险船舶处置的及时性、风险项消除依据的真实性、发起审批流程的合规性等,确保合法合规、风险可控、公平公正。定期组织开展船舶安全等级标识机制运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执法监管实际需求对风险参数、风险赋值等进行动态调整。
(交通运输信用监管典型案例——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