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强市等重大战略实施,挖掘推广交通运输领域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面向全市广泛征集、严格审核评选了十个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方面示范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明显的典型案例,具体案例内容介绍如下。
典型案例一:
峡谷大跨径上承式双联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双堡特大桥施工和建成效果
案例依托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双堡特大桥,桥梁全长1620米,主桥为2×405米双跨连续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是集“双联拱跨径世界第一”“独立吊塔的缆索吊跨径世界第一”“同等结构的缆索吊重世界第一”三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大型公路桥梁工程。针对超大跨径上承式双跨连续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体系及关键构造设计、中墩不平衡控制及拱肋节段精准拼装成套施工工艺、峡谷昼夜温差下拱肋线形监测及控制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适合山区峡谷地形千米级缆索吊装系统,开发基于北斗的双跨连续拱桥中央扣塔智能调节索平台,实现了双联拱中间塔塔偏误差控制在20mm以内;首次全面应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数字预拼技术,研发了基于红外热成像原理的钢管混凝土灌注密实性无损检测与控制技术,实现拱肋高精度合龙,合龙后高程误差在10mm以内,轴线误差在20mm以内,精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攻克了世界第一双跨连续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难题,助力双堡特大桥实现三项世界第一和两项国内首创的突破,并获2024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典型案例二:
大跨连续钢箱组合梁无支墩顶推绿色快速建造技术
建设中的汾水河大桥
案例依托巫溪至开州高速公路汾水河大桥,针对复杂地形下的大跨连续钢箱组合梁施工难题,开创性提出适用于山区峡谷的大跨度、矮梁高、等截面钢混组合梁结构方案,推导临时墩布置公式,设计临时墩和拼装平台,采用几何方法推导非固定落梁下钢箱梁安装线形计算公式,设计Y形导梁,创新性地融合智能化监控与调整系统,确保施工精度与环境友好,有效解决传统施工中支墩设置复杂、成本高昂及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实现技术与环保的双重提升。项目工程造价节省近10%,施工工期缩短40%,优化下部结构造价,施工措施费节省近60%,降低安全风险并大幅缩短建设周期,为其他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了高效、环保的施工新方案,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典型案例三:
案例依托G65包茂高速重庆界石至武隆段智慧化提升项目,针对路段基础设施结构物分布散、机电设备主体多、气象环境复杂、交通流分布不均等典型特点,首次提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编码标准,打造基于云架构的高速公路管控平台,创新性提出空地协同信息高精度采集与多种感知手段数据融合的方法,构建一批类型丰富、实用性强的数字孪生、全域感知、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形成一套面向在役山区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数字化标准,指导山区后续项目的改造与场景化应用建设。项目运行以来,基础设施维修及时率提升16.9%、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提升25.4%、单位运营管理成本下降16.4%、单位路产损失同比减少7.3%,有力推动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监测与维护、交通状态监测、分析与管控,促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在役干线高速公路数字化转型范本。
典型案例四:
案例以“智能监测评估、灾害风险预警、管养运维决策”为目标,开展边坡全寿命、全要素、全业态安全管控,建立山区公路重大隐患边坡远程智能安全监控与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边坡安全监测网络动态优化设计和监控信息去冗余精准分析;采用多维多场与实景虚拟技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大型滑坡体多维多场全覆盖智能监控;建立了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滑坡安全状态的动态评估、风险预警及管养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了滑坡体安全状态的动态评估和风险分级预警,为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边坡安全状态和交通疏导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研发的公路地质灾害多模态感知系列装备,成本降低60%。成果已获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服务重庆等全国十余省市的800余处边坡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智能管控,加速推动传统人工监测向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监测模式的转型升级。
典型案例五:
案例聚焦高速公路成套快速智能化检测监测装备应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依托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通过智能化设备采集、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研制了隧道智能化快速检测系统、路面轻量化巡检系统、无人机桥梁智能检测系统、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构建“空天地三维一体”智能检测监测网络体系,重点解决传统人工巡检、监测的检测成本高、效率低、数据精度低、复杂环境下人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覆盖重庆地区隧道检测达1500多公里,累计检查时间相比传统人工检查节约超过1.2万小时,隧道定检成本节约超15%,有效提升公路基础设施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安全性,提高路况检测及养护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高速公路智能化运维新高度,推动交通行业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环保、舒适的运行和发展。
典型案例六:
响应公交,精准服务
案例依托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针对传统公交拥挤、服务不准时等难题,系统研究多源数据驱动的虚拟站点选址、路径生成、人车匹配及动态调度等技术问题,利用动态响应公交平台实现公交运营的智能化升级,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超30%,显著提升公交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客流逆势增长。目前,运行线路的平均候车时间不超过6分钟,市民乘车体验大幅提升,满意度高达99.5%。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唯一重庆案例,同时,关键技术荣获2023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重庆公交集团的这一创新实践,有力支撑公交智能化运营模式的构建,推动重庆成为公交改革的标杆性城市,引领全国公交新业态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
典型案例七:
案例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园区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应用为基础,采用“智慧的车、聪明的路、精准的云”理念,首创边缘协同感知、云端协同控制、云端安全监管等三项关键技术,实现面向智能网联路网实时数字孪生、跨领域云端服务标准化构建及山地城市复杂道路测试场景库建设,构建完整车路云一体化架构。通过云控基础平台和自动驾驶运营监管平台,实现车辆和路侧设备全天候全过程监管。截至目前已部署自动驾驶接驳巴士20辆和自动驾驶清扫车4辆,累计服务出行群众超5万人次,清扫道路超1万公里,并实现试点运营零事故。技术应用推动形成26项技术方案,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落地40余家智能网联企业,实现自动驾驶的商用闭环,有力助推重庆智能网联产业集群发展,为全国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提供创新范本。
典型案例八:
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应用实践
公路电子档案应用系统展示
案例依托公路工程(电子)档案体系研究项目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工作。项目研究形成了1份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庆市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和3项配套地方行业标准;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与计量、质量、进度等建设过程管理的有机统一;形成了适用于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电子签名和电子签章方案;建成了多套针对不同建设业主的全过程、全流程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不同参建方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编码规则等信息统一,进一步推进建设全业务流程无纸化,原生电子文件占比达90%以上,并有效解决了交通建设工程档案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归档不及时、查询利用不方便等问题。下一步,全市高速公路将推进实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根据重庆市高速公路规划测算,若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将减少通勤燃油消耗720吨和44万卷纸张,按碳排放量公式计算,可减少碳排放量合计达13824吨。
典型案例九:
案例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软联通”建设,以标准引领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创新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全国首个行业区域发展标准体系,成为国家、行业、地方协调共建创新实践的亮眼成果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动实践。围绕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高速公路智能协同,支撑重庆G65高速智慧化改造、四川成宜智慧高速等50余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基础设施生态防护,支撑川渝两地超30万平方米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工程,聚焦运输服务民生实事,支撑川渝258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化建设改造;强化行业管理协同联动,支撑两地100余项高速公路涉路工程施工规范化开展,让“川渝一家亲”的美好愿景变为两地群众的幸福实景。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系列成果得到央视新闻、新华社、重庆日报、华龙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典型案例十:
危货运输监管一件事
案例全面落实市委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部署,针对道路危货运输领域事故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围绕道路危货运输监管一件事,构建电子运单“一单到底”全链条和“人、车、路、管、环”全要素管理新模式,梳理出道路通行条件复杂、事故风险高、政企间协同管理不高效、安全风险感知手段缺乏等问题,构建“进场—装载—运输—卸载—救援—评价”6大场景,推出高风险指标自动校验、五必查业务流程再造、迭代AI监测预警、高速公路异常驻车报警、运输活动全过程可跟踪、重构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等6项创新改革机制,推动安全风险从概念定性到数字定量“可感知预警、可分级防控”的跨越式转变。案例已入选交通运输部“部省联动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