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交通数据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重庆交通

国内首例大跨径桥梁护栏工程“脱胎换骨” 万州长江二桥实现“强身瘦体”

日期: 2020-05-13

工人正在拆除临时设置的绿色防护网上的钢绞线。

    5月13日凌晨6时,万州长江二桥应急抢险工程的工人们,在风雨中拆除了最后一道施工围挡,至此实行半封闭施工达半年之久的长江二桥,恢复双向四车道正常通行。这标志着国内首例大跨径桥梁护栏整体更换的综合性工程顺利完工。
    万州长江二桥2004年9月建成通车,历经15年通行运营,现实条件下的防护功能,已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行需要和城市功能提升需求,桥梁防护功能的整体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万州区政府、区交通局组织专业技术单位对桥梁进行前期系统检测、技术分析论证,国内十余位专家巡诊把脉,指导完成护栏安全防护水平提升设计方案的编制。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交通运输部要求重庆市及万州区以长江二桥应急抢险工程为科研施工平台,精准探索出老旧桥梁提升防护能力的科学实践路径,为其它省市类似桥梁处置提供有益参考和生动借鉴。
    因桥制宜,精准施策。2019年10月,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有序推进引桥、主桥“两步走”施工模式,采取“量体裁衣”式施工法,分别确定“切割破除、定位植筋”等九大工序和“吊除道板、整体吊装”等八大步骤。在国内首次较大规模采用“CRM”新型早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为大桥夯基垒台,植入“钢筋铁骨”。使用小风镐、水磨钻等小型机具,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示“绣花功夫”,小心分解拆除原有桥面钢筋混凝土,换上更加美观轻便、稳固结实的钢跳板。在攻克新旧混凝土“融为一体”的施工难题上,施工人员在车行道的原有混凝土桥面上潜心钻孔10万多个,及时注入国际上新研发出来的高性能植筋胶,随后植入钢筋,使新旧结构物深度融合成“命运共同体”。
    另外,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小型石块、钢铁构件坠入江面,影响航道安全和污染长江水体,施工方设计并使用以软防护理念为主的扣件式帆布兜。对可能掉落的硬物件应收尽收,实现“软着陆”,圆满实现全过程“零隐患、零事故、零伤亡”。
    万州长江二桥护栏经过“脱胎换骨”,高度为1.4米,实现人行道车行道有效分离,防撞护栏等级为五级,可承受49吨货车以60公里时速的撞击,完全达到新建同等级别桥梁的防撞标准。
    “边保通、边推进的半封闭施工法,有效避免了万州城区交通拥堵,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整个施工期间为市民节约生活成本约3000多万元。”万州区交通局大桥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道。(陈洪胜 宋晓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