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老重庆的第一个机场
1928年7月,四川军阀刘湘与杨森两军冲突,下川东战事再起,最终以刘湘获胜而告结束。年底,刘湘取得了涪陵、垫江、梁山、万县等地。
刘湘时任四川善后督办兼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一心想扩大自己在四川的势力,他听从部下的建议,决定组建空军,构筑大西南空中防线。在获取的地盘中,梁山县(现重庆梁平区)属丘陵地貌,川东地区少有的平坝,正好城郊有一块当地人称作“北门操场”的土坝子,地势开阔平坦,适合建机场。
北门操场原是杨森为检阅招安的“绿林军”,借用北门外农田修建的检阅场,用后没有归还,因不时还有部队前去操练而得名。1928年底,刘湘令下属3师师长王陵基,利用这个土坝子,征调民工扩建成东西长700米,南北宽600米的机场。这也是重庆第一个机场。1930年和1933年,刘湘又对梁山机场进行了续建。
抗战期间,从1937年开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对梁山机场进行多次扩建和修筑军事设施,中、美、苏空军入驻,在重庆上空与日机展开了长达几年的殊死搏斗,作为大后方离日军前哨最近的机场之一,梁山机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8年10月4日9点左右,27架日机相继侵入重庆领空,其中18架袭向梁山,两小时内三次轰炸梁山机场。其中第一次轰炸投弹百余枚,总共有3架飞机损毁、3架损伤。当即,驻守梁山机场的中国空军起飞迎战,空战中,击落日机2架,中国空军有1架飞机受伤。这是抗战中重庆空战的首次战事。
1945年6月,为供大型军用飞机B-29远程轰炸机起降,四川万县、忠县、梁山、达县等7个县的4万多名民工,对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新修一条长1800米、宽60米的跑道,扩建滑行道、联络道、停机坪等附属工程及10多幢营房。在当时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这次扩建工程浩大,工期紧,民工们大部分露宿屋外,口粮少、饮水困难,再加上天气炎热,工地流行霍乱,有3000多名民工死亡,疫情蔓延至工地附近的居民区,使100多人丧生。忠县有5000多名民工参加机场扩建劳动,一些染病的民工没得到彻底治疗,当年9月15日完工后,带着病菌回乡,疫情在官坝、三汇、拔山等地持续流行了几年。
第二个机场最终被废弃
1928年底,王陵基在修建梁山机场的同时,为全面实施刘湘“构筑大西南空中防线”计划,1929年初,又开工改建了万县(现重庆万州区)陈家坝机场。
这个机场属大重庆范围的第二个机场,原是喜好体育的杨森,驻守万县时,在川江南岸建的一个运动场。1936年2月,陈家坝机场扩建为军用机场,长450米、宽约200米。4月14日下午5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乘民主号轮从宜昌去重庆途经万县时,登岸视察了陈家坝机场。这是一个连跑道也没有的土坝子,据说修好后曾降落过一架小型战斗机,着地后即被撞坏,只得拆卸部件用船运走,后来再没有飞机起降,直至废弃作为农田。(陶灵)
一张旧车票
一天,我在家里翻阅一本旧书时,在发黄的书页里,发现一张1970年10月12日万盛到重庆的普客火车票,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当年乘火车去重庆市的情景。
当年,我所在的单位是南川庆岩厂机械厂,是20世纪60年代初从内蒙古包头市迁到四川省南川县金佛山下的三线军工企业。那时候,我厂的职工只要出差或者要到重庆市去办事,往返都得乘坐火车,因为省时又省钱。如果是乘公共汽车,要转几次车不说,班次又少,没有直达的客车:只有南川——万盛——綦江——重庆。
南川到万盛虽说只有38公里,由于公交车是早上7点半发车,与万盛的火车发车时间同步,所以必须头天去万盛住宿才能赶趟。火车12点半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这趟列车每天一个来回,下午5点半返回,晚上11点半到万盛。万盛到重庆也只有136公里左右,但单程却要走5个来小时,火车经常晚点,晚上12点多到万盛是常有的事。
我们单位为了方便职工乘坐火车,往返都派大客车接送。厂里的客车早上5点半送站,晚上11点半接站。厂里的客车提前到达,停在火车站附近指定的地点等候。乘火车的人们下了火车就急忙往停车处赶。你没看到当时下车后去赶厂车的情景:背着包包的,牵着孩子的,呼唤着快速地奔跑,都怕耽误了时间,厂里的客车开走了,当晚就回不了家。即使是这样,也是深夜一点多钟才能到家。
有一年,我出差在外将近一个月,乘火车回到万盛,下了火车没有看到厂车,原来由于火车站附近道路改造,接站的客车改变了停靠点,我不知道,等我弄清楚情况后,厂里的客车已经开走,我只好在万盛火车站附近的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上午才回家。
我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看望父母,都是乘万盛到重庆的火车。下火车以后也没有直达璧山县来凤驿的客车,只有到璧山县城。每次下了火车后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忙忙往公交车站跑。重庆到璧山县城的客车每天只有四趟,上午两班,下午两班,如果连末班车都赶落了,当天就回不了家。因此每班车的人很多,客车一路走走停停,经过小龙坎、新桥、穿洞、歌乐山、青木关,到璧山要3个来小时。我在璧山下了车还得再转乘璧山到永川路过来凤的长途客车。公路虽然是石子路面,当年却是省级公路。一路颠簸,由璧山到来凤驿将近一小时,到家时常是点灯时辰。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南川到重庆,已建有高速公路直达,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原来重庆到万盛的5617、5618次普客列车,已于2004年3月8日停止了运营。可是,这趟列车在我的记忆里,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我把那张旧车票,又重新放回书里,因为那是一段岁月,是改革开放前的一段历史,是交通变迁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出行产生了变化,如今的中国交通已经四通八达,各个城市以及县市都有了高速公路,目前中国的公路、高铁、地铁、单轨世界闻名,许多国家的高铁也都是我们国家所建造。真是:
中国人民一眨眼,城乡交通都变脸。
天上地下像蛛网,日行万里不再难。(邹景高)
我爱你中国
君畅
市汽车租赁协会2020年新春联欢晚会。赵虹 摄
晶莹剔透的冰花
点缀着庄严祥和的首都
红红火火的年味
系着华夏大地千家万户
56个民族
14亿心声
用不同方式讴歌我们日新月异的中国
用勤劳智慧建设我们越来越强的祖国
激流的长江
承载无数中华儿女奋进的历史
怒吼的黄河
积淀多少华夏不堪回首的屈辱
满目疮痍
是旧时代的烙印
繁荣富强
是新时代的步伐
祖国
你历经了70年的坎坷
用大国的智慧
为新时代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祖国
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强国、强军、富民的建国韬略
让咱们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
今日之中国凝聚全球炎黄子孙的归心似箭
今日之中国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尊重
请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请听!“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文明共赢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重庆交通人,不辱使命
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重庆汽车租赁人,不忘初心
用感恩的心和良好口碑回馈社会
2020新征程号角已然吹响
我们将信心百倍扬帆起航
聆听梁山驿
对于现代人来说,城市是燥热且喧闹的,让奔忙疲惫的人们忍不住想要逃离,而梁山驿无疑是偷闲放松的好去处。更为幸运的是,我在梁山驿邂逅了入秋前的第一场雨。
一
在人们眼里,晴天的梁山驿书香四溢,淡雅古朴。浅灰色的墙体、拱形的落地窗,青石铺就的条块地面,那些若隐若现的残瓦断壁和古梯石,带着岁月的沧桑感,于不经意间便融入到了现代驿站的温情与厚重之中。或是手上随意拿起的一件小饰品、驿台转角遇见的花墙,各种突如其来的小美好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沉迷其中。女人尤其偏爱梁山驿自内而外散发出的味道,或抚墙呢喃,或踯躅流连,或着红裙系彩巾,穿梭于驿轩驿台和书吧之间,随意挑选一隅站立,便成就了一幅画的经典。
其实来过梁山驿数次,这是第一次见到驿站雨天的样子。
雨天的梁山驿,有着婉约诗意的气质,眼过之处,皆是朦胧的影像。这影像里依然有山、有竹、有古屋,漫山竹林跟雨融成了一片,水雾缭绕,于是竹海成波,涌动于天地之间;而与梁山驿百米之遥的文家古院落似乎与天气无关,也与光阴无关,她就那样以亘古不变地姿势静立着,像个安分内敛的少女,与梁山驿的静谧古朴相互辉映。驿站门口那条保存完好的“荔枝古道”上,曾留下无数商贾侠客往来的脚印,如今在雨水的冲刷下,愈显明朗清晰……
雨过处,看远山迷蒙,但素净清新。蝉躲在竹叶或瓦片缝隙里,收起了白日里的声嘶力竭,偶尔不甘心的飚出一两声高音,告诉人们它的存在和歌声的千年不败;驿台斑驳的墙沿上,洗去纤尘的蔷薇花迎风摇曳,它用妖娆的身姿告诉人们它沐浴秋雨后的欢喜;灰墙上的“背二哥”仿佛没有歇气的意思,他赤着脚在风雨中穿梭近百年,把一个挑着箩筐的黑白背影留给了驿站的一草一木,留给了悠长的古驿道;碑林下蓬松嫩绿的草丛里,那若有若无的古琴声,和着时大时小的风雨声,和着纷沓而至的马蹄声,从遥远的天际时骤时疏地飘来,飘来,飘入我的耳膜,飘入我的脑海,让我遐想的思绪如方块石缝里的夏草一般,疯长……
这样的夜晚应该要歇马住店的。
二
掌灯时分,驿站外陆续亮起了红灯笼,东西南北途径驿站的官家过客纷纷驻足歇息。
我从梁山城来,过三墩坡,翻明月山,为的是在竹海中找寻杜牧笔下那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驿道。不料途中忽遇大雨,幸有梁山驿藏于竹海,于是我拴好马儿跨进了驿站。
雨中的驿站灯火阑珊,诗意盎然,心下顿觉温暖,疲乏一扫而光。
巧的是,我在这里与路过驿站歇脚避雨的伊莎贝拉夫人相遇了。我被她的传奇经历所吸引,于是邀约她到驿站内的书吧叙谈。
书吧里燃起了檀香,那氤氤氲氲的烟雾,夹杂着不大不小的雨声,在这空寂的山野里让人感到惬意而舒坦。来到书吧后的伊莎贝拉夫人显然安静了许多,她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我端了一杯咖啡给她,然后开始了我们的对话。
夫人告诉我,她是1898年2月从上海乘船到达万县,计划经梁山到成都,最后到理县,完成她的中国行。因梁山境内无江河,只能取陆路从万梁古道到梁山。入川后的伊莎贝拉夫人体会到了蜀道难,为了便于行走,她雇了几个抬工,过仁贤、礼让,翻佛耳岩、竹山。傍晚时突遇大雨,于是歇脚在梁山驿。
伊莎贝拉夫人感叹说,其实她到中国来,沿途见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路,这些路以青石板居多,路基平整光滑,但大都显得悠长狭窄。不过沿途所见桥梁古道都十分精美,石桥雕刻有粗犷的龙头和捐资修桥人的名字,木桥和廊桥都盖有琉璃瓦,那些成排的支柱也用油漆抛光。仅从外观看,其稳固性、美观、跨度和高度以及桥拱的拱面与英国最美的结构比较,几乎毫不逊色……
我对夫人所说事实表示赞同,也为中国悠久的驿道文化而感到骄傲。不料伊莎贝拉夫人话锋一转,说道:中国的古驿道确实很美,不过,如果有更好的交通手段,相信往来货物的运输量会大大增加。她说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有好的道路……
伊莎贝拉夫人对中国道路的怀疑,我能够理解。毕竟,那是她百年以前所见。时至今日,中国道路的沧桑巨变她还没有领略。我忍不住放下手中的咖啡杯,把伊莎贝拉夫人带进了书吧旁的交通展览馆。
展览馆的灯箱文字记载了梁山古驿道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历程。
三
我告诉伊莎贝拉夫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古代设立驿站,也是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我指着灯箱上的古驿道图案对她说,古代的巴渝交通,主要依靠盘旋于深山峡谷的石板路或石栈道与外界连接,运送货物,传递文化。那时候蜀道难行,却又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嘉庆梁山县志》记载:“梁邑为川东孔道,往来皆由路而舟楫不通。”所以古驿道成为古梁平交通、贸易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途经百里竹海的荔枝古道和夫人曾经走过的万梁古道便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联系川东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两条至今保存完整的古驿道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夫人听后若有所思。她呷了一口咖啡,问道,现在呢?
我颇为得意地告诉她,进入近代,中国陆续修建了的5000多公里长的“318”国道,仅梁山境内就有108公里,“318”国道解开了千百年来“蜀道难”的困境,物流往来的便利让梁山民逐渐富了起来;近两年,梁平境内国省道也实现了全覆盖,人们进出全国各地快捷又方便,日行千里已不是神话。目前梁平即将形成“五高四铁两环七射多联”的交通格局和“四个一小时”铁路、公路、水面、空中立体综合交通网络,这些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将为梁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一席话让伊莎贝拉夫人惊愕万分。100多年的时间,中国交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拥有好的道路也早已成为现实。夫人曾经在梁山境内遭遇行路难而苦恼万分,她在游记中描述“走路成了滑行、涉水、跌滑和跌入深泥里,坐轿使她出尽洋相,与苦力所经受的一样一路跌跌撞撞,行进缓慢而烦人。沿途运输繁忙,是啊,如果有更好的交通手段,运输量会大大增加。”如今,她感慨的“中国当务之急是有好的道路”已然成为历史。
而在我看来,梁平的交通发展只是中国交通变迁的一个缩影,但正是有了无数个交通人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工匠精神,筑起了老百姓的民生路、致富路、希望路,使得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再难。时至今日,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可行千里、致广大,中国人民正在现代交通的引领下幸福地迎接属于他们的高品质生活。
夜,是我最忠实的听众,我的思绪从历史回到现实。
梁山驿庭院里的一排排灯笼,在雨雾里漫射出微弱的红光,那残存的雨水偶尔从瓦缝中滴落下来,倏然而空灵地飘落于竹海寂静的夜色里,流入梁山古驿道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曾小燕)
路之舞
夕原
翻身、旋转,
劈腿跳、凌空跃,
随着铿锵的乐曲,
我的舞步越来越急,
我越行越远。
身边的风景,
从草木、山石,
变成楼房、卖场,
还有熙攘的人群。
几个平转之后,
我发现:
我高悬在半空,
够不到大地,
与身旁的桥梁互为镜像。
我四处张望,
车水马龙,
软红十丈,
城市的璀璨灯火,
掩埋了我来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