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 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让“看到屋走得哭”成为历史
城口“四好农村路”。万难 摄
4月22日,城口大巴山深处的周溪乡凉风村,山色晴岚、翠屏连空,从高处俯视,安装着整齐护栏的沥青公路,就像镶着银边的细长缎带,围系于群峰间。
目前,城口到重庆主城已进入“4小时时代”,周溪乡到主城也只需4个半小时。从周溪乡政府出发,再过1个半小时,便到达凉风村。
6个小时车程,这是凉风村如今与重庆主城的时空距离。倒退几年,这是凉风村乡亲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随着交通的便捷,许多全新事物、可喜变化,在短短两三年间里,来到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
进到凉风村,入目的是一派累瓦叠砖、横木堆泥的繁荣建设景象,有好几家村民,都在忙着为刚刚建好的新房粉刷装修。
“路修好了,建房费用低了,光是水泥就从以前的150元一吨,降到了100元一吨,加上大伙也挣钱了,这才修起了新房子。”凉风村村支书伍东说,该村常住有69户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7户,以前绝大部分都是木结构房,从2016年以来,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居民们陆续完成了住房新建或改造。
伍东从小生活在这里,对当地过去的交通不便,印象非常深。这里山势起伏陡峭,村社散落布局在山腰或山谷间的平坦处,羊肠小道蜿蜒崎岖,道路高差和阻碍大,无论是出村或是社组之间彼此沟通,都十分困难。“看到屋,走得哭”这句俚语,就是对恶劣的自然交通环境的写照。
村内公路全部通达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长期在外打工做生意的伍东,每年都会回乡两次以上。每次回来,他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可我的故乡却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有地、有人,国家还给了脱贫政策,凭啥就不能发展起来?
2016年,当地村委会班子换届,乡党委号召外出致富的村民回乡带领乡亲致富,伍东再也按捺不住,主动请缨,当上了凉风村的村支书。
对于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研究和思索了多年的伍东早有打算。山里有大量野生中药材,如重楼、猪苓、党参、天麻、独活等等,如今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但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完全可以开展人工培育,打造中药产业。同时,他还瞄准了竹笋、高山四季豆种植和蜜蜂养殖等,希望打造一个覆盖村里高低海拔地区和所有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产业体系。
但想法再好,没有可靠的交通条件支撑,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道路畅,百业兴。农村公路是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农村居民享受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城口县交通局负责人表示,交通,是城口脱贫攻坚的最短板,一定要尽全力补上。
从2016年开始,周溪乡到凉风村6.7公里的农村路开始硬化,并于2017年完工。2018年,村内四个社全部实现公路通达,其中两条通组路已硬化,另两条也升级为下雨也可通行的泥结石路。
随着道路的通达与通畅,各种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电杆从木杆换成了高耸的水泥杆,供电质量有了本质上的提升;新建的两个通信塔,实现了整村信号全覆盖,解决了全村人要走到邻村附近“蹭信号”的问题;过去由于不通路,不能建设饮水工程的水源点,现在将水引了下来,解决了全村人的喝水问题。
“公路没有硬化前,坐摩托从乡头上来,一人要100块,现在已经降到了50块。过去中药和农产品运输,要靠四驱皮卡车,一趟500元,现在只需要150元。”伍东掰着手指头罗列路修好了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于是开始大展拳脚,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他首先瞄准的是竹笋产业。当地竹笋鲜嫩细脆,过去交通不便时,竹笋主要靠村民自己送到收购点卖给中介,中介把质量最好的竹笋以25元钱一斤的价格挑走,剩下的竹笋就卖不出去了。伍东此前联系了几家农产品公司和电商公司,想直销竹笋,但由于不通车,对方没有很强的销售意愿。
随着交通改善,当地竹笋去年以每斤32元以上的价格通过网络卖了出去,当年就为全村带来90万元的收入。
为发展中药种植,伍东自己带头种了60亩独活,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村民们先后种植了200亩独活、300亩云木香、100亩高山四季豆和200亩其他中药材。他还想办法把外出务工人员和因病致贫人员的土地租用流转过来,让贫困户来承包或者务工,大家都有事做,共同获得收益。
好修的路都修完了
剩下全是“硬骨头”
看到村民们日子越来越好,伍东在高兴之余,也觉得压力更大了。“脱贫攻坚还没完成,我也有更多的计划和打算,但坦白讲,现在村里的道路条件,比起我市大部分的乡村,还有所不如,希望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能进一步改善。”
“好修的路都修完了,尚未修通修好的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城口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到2018年底,城口全县公路里程达到3875公里,农村公路3161公里,全县路网密度118公里/百平方公里。当地属于典型的高寒深石山区,大多数村民都居住在中高山地带,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坍塌、滑坡,并且建筑材料运输和机械进出存在一定困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
据了解,城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属于持续冰雪霜冻期,5月至9月又经常遭遇暴雨,每年有效施工期只有8个月。同时,受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当地“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本高,通畅工程平均建设成本约为130万元/公里(普通地区一般为80万元——90万元/公里),通达工程平均建设成本约为40万元/公里(普通地区一般为10万元/公里)。
此外,由于城口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农村公路夏季面临水毁,冬季面临冰雪灾害,道路自然灾害易发,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道路管养难度很大。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民修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存在修则成本太高,不修则满足不了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需求的情况。客运方面,存在现阶段客运、物流体系还不发达的情况,还无法延伸到边远的村组,难以满足所有老百姓的运营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城口县专门提出了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启动“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通达工程500公里、通畅工程600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通达工程902公里,另外已完成测设约400公里,正在加快推进建设。通畅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的有1076公里,正在测设的还有380公里。通达、通畅工程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创造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城口速度”。
在实施“四好农村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时,城口坚持以2个市级深度贫困乡、3个县级深度贫困乡、20个重点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为重点,充分考虑生态保护、覆盖人口规模和路网功能定位等因素,同时探索“交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建成了亢谷公路文化走廊、公路彩色防滑减速带、隧道反光环等道路美化工程,最大限度地把“四好农村路”重大惠民政策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农民真真实实的获得感。
除了畅通村社道路这些“毛细血管”,城口还努力推进“供血大动脉”建设。其中,G69银白高速(城口段)施工进展顺利,万源—城口—巫溪高速、城口—宣汉—大竹—邻水高速方案已初审。21个约208公里的普通干线公路正在加速建设中。铁总正在审查渝西高铁(万州至城口段)项目预可研报告,城口县高铁指挥部办公室正在进行征地红线管控和站场规划等前期工作。
全市首创“路长制”
防护栏“能装尽装”
针对农村路“重建轻养”的问题,城口在全市范围内首创推行了“路长制”。
伍东介绍,按照路长制的原则,凉风村将公益性岗位和养护员职位拉通使用,进行公路清理边沟维护和杂物清除等工作。公益性岗位由建卡贫困系统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担任。目前村里有15个人负责6.7公里的硬化路和所有村社级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马上上报。
县交通局负责人称,该县目前已制定出台了《城口县“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办法》,并建立健全了执法队伍,提升执法水平;县上统一执法与乡村协助执法有机结合,严查各类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设施的行为。
此外,该县还在全市率先提出“能装尽装”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安全防护栏安装,全县农村公路安全防护栏安装里程达到1500余公里。
在建设质量管控方面,该县切实把好建筑材料进入关、施工工序关、工程监督关、现场管理关和工程检测关等“五个关口”,把质量监督落实到位,有效保证了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城口还成立村民临时监理组,设立旁站监督员,推动齐抓共管,实现共管、共治、共享。
运营好农村路,是“四好农村路”根本的落脚点。对此,城口立足县情、探索创新,建立了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出台城乡公交运营县级财政补贴扶持政策和公交IC卡优惠人群财政补贴政策。近两年,该县新开行行政村农客线路28条,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51个。
截至目前,该县174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客线路覆盖,行政村通客率达到100%,农民抬脚上客车的目标基本实现。
同时,城口还启动全县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试点建设工作。按照“1+2+N”(即:县城二级客运站+沿河乡、鸡鸣乡客运站+其它乡镇街道客运站)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集客货运输、商贸物流、旅游集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体系,推动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为大山里的农产品搭建飞向山外大市场的快车道。
对于非法营运问题,城口还建立了常态巡查机制和监督举报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行为实施从严从重打击。2018年以来,累计查处非法营运案件198件,其他违章133件,共处罚款57万元。持续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确保了农民出行“车轮上的安全”。
交通继续提档升级
脱贫致富有了新点子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一些新的产业机会也浮出水面。如今,伍东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又有了新点子。
他介绍,目前村里已引进一家蜜蜂养殖的专业公司,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药蜂蜜”。村里还引进了天宝药业公司,该公司将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中药材种植户稳定销售渠道,并根据据市场变化指导农户进行种植类别的调整。同时,村里还要继续开发100多亩的撂荒地……
除了种植养殖业,伍东还盘算着另一件好事。4月22日,他领着记者来到村里一条正在施工的路旁。“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村正修建通往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泥结石路,入夏前就能完工。”
据介绍,该公园峰聚壑连,美景众多,其中需15人合抱的“千年杜鹃王”和夏天结冰的“寒冰洞”等已广为人知。整个公园盛夏气温只有24度,这几年已有不少自驾游客和驴友慕名而至。伍东计划依托生态旅游优势,引导村民搞森林人家、农家乐等,打造餐饮、住宿、度夏纳凉产业。
路通了,旅游开发如何提档升级?伍东提前准备,已经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培训,去年就培训了整月课程的厨师两人,10天课程的厨师8人。他还计划下一步继续加大厨师和游客服务接待、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比照城口同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未来凉风村人均收入有望达到2万—3万元。(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