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科学养护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沙坪坝歌乐山国际慢城公路上,洒水车行驶在铺设了 3D 视觉效果的立体减速标志的公路上,养护工正在绿化管护。 张成勇 摄
“十二五”以来,全市公路行业积极开展养护分析决策,实现绿色养护生产。截至2018年底,全市普通公路总里程超过15万公里,路网密度达189公里/百平方公里,管养覆盖率达到100%,优良中路率达到86.2%,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得到明显提升。在“十二五”全国普通干线公路路况检查中,排名跃升至第6名,“十三五”前三年持续处于全国先进前列,公路养护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科学养护的转变。
科学养护的探索实践
围绕“十三五”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市公路局明确推进养护管理 “三精六化”工作,即以“精心养护、精细养护、精准养护”为目标,以“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养护和“高效化、规范化、便民化”服务为追求,从完善养护管理制度、采取自动化检测评定与数据分析、创新督查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更畅通、更安全、更智慧、更绿色的普通公路网络,切实提升通行能力。主要体现为“四个着力”:
着力推进养护管理制度化。制度保障是工作落实的前提。我市先后出台多个市级层面文件,理顺养护管理体制,规范养护管理行为,稳定养护资金来源,为全市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是地方性法规支撑。市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4月颁布了《重庆市公路管理条例》,要求按照公路等级、里程、路况、养护定额、养护规范及检测评定结果等编制养护计划,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同时,规定将公路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加强公路养护质量管理,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养护工程项目和养护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办公厅2010年6月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意见 》,指出可将本地的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本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运行经费和养护职工的基本支出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落实市级公路养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区县配套资金。二是规范性文件明确。经市法制办审查,市交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重庆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重庆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了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路面大修、路面中修等改造工程的管理权限和具体内容,提出了计划安排遵循“路况为先、服务社会、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普通公路改造工程科学决策提出明确要求。三是细化性制度落实。市公路局结合职能职责和工作实际,印发了《重庆市普通公路预防养护指导意见》、《重庆市普通干线公路日常养护巡查制度》等4个管理制度,从操作执行层面,对公路巡查、小修保养、预防性养护做出规定,规范了普通公路养护管理行为,健全了日常养护督查考核机制,全面落实了普通公路的养护责任。
着力推进评价决策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倒逼公路行业的养护管理创新。为此,市公路局基于“互联网+公路养护管理”创新建立了信息采集、养护监管、科学决策新模式。一是公路巡查信息化。梳理传统公路巡查工作,对公路养护巡查流程体系进行再造,通过构建并推行养护管理系统,采用手机APP实现巡查无纸化记录,实时采集普通公路路面、桥隧日常养护、突发性的道路阻断信息,做到现场事件文字、图片、视频、音频、GPS等全要素采集。数据经系统自动汇总后转至处理部门,并同时报送至市级养护管理平台。养护管理系统从2015年4月上线以来,共填报近70万条记录,大大降低了办公成本,减轻了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也为大数据的分析运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二是桥隧检查规范化。市公路局编制了公路桥梁定期检查工作指南和报告范本,进一步规范了各单位的桥梁检查。开发了桥梁经常性检查填报手机APP,实现了国省干线桥梁经常性检查到位率100%,数据填报更加便捷高效。委托专业机构对所有区县的定期检查报告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形成了普通公路桥梁养护分析报告,有效监督了桥隧管养工作。三是小修评价重点化。由于路面小修存在点多、面广、单点数量小的特点,很难进行点对点的考核评价,市公路局提出了路面灌缝率和平均每公里病害面积两个指标,对路面小修保养工作进行专项重点评价。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普通国省道优良路段路面灌缝率达到80%、全路段平均每车道每公里病害面积为71平方米。四是路面检测自动化。利用多功能检测车对全市普通国省道路面破损指数PCI、行驶状况指数RQI进行自动化检测,每年上、下半年各检测一次,年均检测里程约2万公里,全面实现了国省道自动化检测。
着力推进养护工程精准化。针对公路病害特点,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养护理念,合理配备养护机械设备,积极应用快速养护及修复技术,对巡查出来的公路问题按以下三种决策原则进行精准化处理,缩短养护作业时间,提高养护生产效率。一是抓好小修保养。每个区县均购置路面灌缝机、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或局部再生修补设备对边沟堵塞、路面裂缝、局部网裂、松散、坑槽、护栏损坏等病害,公路养护部门采取及时发现及时修补的日常养护方式。“十三五”以来,我市普通公路平均每年完成路面灌缝150万延米,路面病害修补80万平米。二是抓实预防养护。对路面预防养护,除了应用微表处、薄层罩面等常规预防养护技术外,还尝试精表处、活性碎石封层、还原再生封层等新技术,逐步摸索出适合重庆地区的预防养护技术体系,并形成《重庆普通公路预防养护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区县科学的、系统的开展预防养护。“十三五”以来,年均实施预防养护450公里以上,路面使用寿命有效延长,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降低17%。三是抓细大中修工程。公路大中修项目按照《重庆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实行项目化管理,根据路面技术状况评定结果,结合交通量数据、资金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决策。2017年底,市政府提出了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准备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0000公里,全面消除干线公路的次差路,到2020年,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提高到90%,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提高到65%。
着力推进督查考核常态化。为建立更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市公路局改变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的传统做法,化一次考核为日常监督和年底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养护督查考核的常态机制。督查考核方式主要是:第一,专人负责督查检查。组织专业队伍,采用信息化手段,每年两次对区县普通公路安防、排水设施、标志标牌等沿线设施等状况和养护情况进行暗访抽查,与自动化检测形成补充,并通过智能终端同步采集图片和视频。每次抽查里程近4000公里,督促区县整改数由原来的3000多处下降至不足1000处。第二,运用设备督查检查。为加强路容路貌等路域环境管理,每个季度通过移动视频巡查车,对区县的路容路貌、养护工人着装、路基坍(塌)方等情况进行实时图像抽查。累计里程近5000公里,反馈给区县整改近200处。第三,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每年公路工作会议后,市公路局印发当年的养护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指标,便于区县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工作有的放矢。平常注重过程管理,对各地在巡查信息、桥隧管养、小修保养、路域环境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区县,并督促整改落实。对路况评定的次差路,根据前期工作的进展,纳入次年的大中修计划解决。到每年年底结束前,将这些日常监督的内容作为评价各区县年度养护工作、公路工作、交通工作的依据之一,并与次年大中修项目计划和“以奖代补”资金分配挂钩。
科学养护的主要成效
突出绿色环保,养护方式取得新突破。市公路局在全市普通公路上积极研究推广适合重庆地区的沥青路面再生成套技术,牵头开展的“重庆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成套技术研究示范”项目,获得重庆市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研究成果还被交通运输部修订的《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采纳。成果提出了以泡沫沥青冷再生为重点、以厂拌热再生为技术储备的重庆地区干线公路再生技术推广方案,明确了适用于重庆地区干线公路的冷再生典型路面结构和质量控制指标。先后在万州、开县、忠县、永川、梁平、涪陵等区县进行再生技术的实体工程推广,共完成了300多公里的再生路面工程,累计实现80万立方米旧料的循环利用,节约材料成本约2000万元,直接减少碳排放超过1800吨。
与此同时,还高度重视“四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应用,每年召开2次全市范围内的技术推广会。比如,2018年10月联合市公路养护协会在万州举办了全市普通公路精表处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旨在通过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现场观摩,推进“四新”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我市普通公路的建养水平。
突出行业引领,养护管理迈上新台阶。在推进普通公路养护过程中,着力引导区县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工作理念,突出“规划引领、政府主导”的原则,构建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科学养护管理机制。比如,永川区加强公路养护规划,积极开展机械化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周期,提高了养护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公路机械化养护和预防性养护进入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写入了区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区政府重点项目,纳入区财政预算;二是投入1800万元购置了清扫车、洒水车、稀浆封层车、多功能养护车等50余台机械设备,对辖区内公路实现机械化养护,提升了工作效率;三是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利用综合检测车得出的数据,制定适合公路病害的养护方案,采取灌缝、微表处、稀浆封层、薄层罩面等技术,每年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在50公里以上,占国省道养护里程约11%,完工后还聘请专业机构进行效果评估。
突出预防养护,养护效果实现大提升。积极实践公路全寿命周期理念,路况水平和养护能力大幅提升。比如,涪陵区践行公路全寿命周期理念,以推广预防性养护为核心,有力的提高了公路使用周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整合利用道路智能检测路况数据和“互联网+公路巡查数据”,指导全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全寿命养护决策;二是公路病害遵循“养勤、养早、养小”原则,分别组建路面病害维修队伍、安防设施维护队伍和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实现专业化、及时化处理;三是针对不同病害的路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性养护技术,达到了精准施策。近三年来,先后试验了预防性养护技术10多种,逐步摸索出适合当地的成套预防养护技术。近日,将S528武陵山旅游公路建成了重庆第一条普通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新技术科技示范路,集成长期养护智能跟踪分析和建养一体化设计,可实现养护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涪陵区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水平由倒数跃居前列,预防性养护成果逐步显现。(作者系重庆市公路局副局长 朱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