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交通数据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重庆交通

与驸马长江大桥的心灵对话

日期: 2018-12-01

 

本文作者(左)在万州附马长江大桥工地采访。   胡华 摄   

    就在我构思这篇创作体会的时候,心头悠然闪现的,依然是高高耸立在长江碧波上的驸马长江大桥雄姿。她庄严巍峨,雍容高贵,如同一座集聚建筑艺术成果、散发着建筑才华魅力的宫殿,雄踞在奔流不息的万里长江之上,成为我们无数次仰望的丰碑。
    这自然是我下意识的一种心理暗示、思维惯性,与过去3年间无数次走进大桥的怀抱有关。3年中,我与建造她的人交谈,努力想读懂她,忠实守护她。久而久之,从陌生到熟悉,我们深情对视,无话不谈,相见恨晚,她渐渐成了我的朋友、恋人、亲人。
    如今,曾经为大桥建设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建设团队,因为新的使命召唤,早已各奔东西。我不知道,当离别就在眼前,他们回望驸马桥的那一刻,有多少人百感交集,泪眼婆娑……
    过去几年间,时常挂在大伙嘴边最多的就是“驸马桥”三个字吧。言语中,他们内心的自豪与骄傲可见一斑。一座桥就是一个共同梦想的舞台。就这样,驸马桥成为一个精神磁场,吸引着志同道合、激情澎湃的一干能工巧匠,齐聚万州,隔江相望,干事创业,追逐梦想,开始激动人心的创造。
    每一个人的辛劳付出不可或缺,每一阶段的建设成果交相辉映。驸马桥千米主跨,一跨过江,是三峡库区、长江上游跨度最大桥梁。能够有幸参建,一定是他们今生建设生涯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驸马桥也是如此。当她横空出世,建成通车之日,便是建设主力并肩奋战缘尽告别之时。建设者向来都是“革命同志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相信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有些夜晚一定是带着对驸马桥的思念进入梦乡,清晨从与驸马桥的梦里邂逅中悄然醒来。
    第一次近距离走进驸马桥建设工地,始于2015年9月份的一次劳动竞赛。其时我还在万利高速其他项目部工作,在日常宣传过程中,早已明显感受到驸马桥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她的建设规模、技术含量和艺术魅力,在所有建设者心目中,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无疑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的“首席”。
    万利项目总部专门为“得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驸马桥,量身定制了专题彩色简报,重点反映她的进展动态、创新内涵、品牌特色,每月一期,从万州寄往重庆、北京及全国各地,向每一个关注她的领导、专家汇报。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7年11月号封面

    也就是那次的劳动竞赛,我见到了10年前就认识的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战线宣传“老兵”李林阳,还通过他结识了驸马桥一分部项目书记顾跃强。
    顾书记为人谦和,抓党建搞宣传很有一套。他父亲当年从部队转业后就来到素有“马路局”之称的中交一公局工作,一直坚守在基层项目一线。顾跃强大学毕业后就“子承父业”,十几年来从现场技术员干起,一步步成长为项目书记。如何当好项目书记,顾跃强还从他父亲那里得到不少真传。
    2016年3月,由于受命跟踪策划央视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Ⅱ》拍摄,我被调到万利项目总部工作。从此之后,与顾跃强有了更多工作交流的机会。后来又一起在驸马长江大桥上,共同策划开展“青春三峡、驸马爱情”主题婚纱摄影派对,这让我对驸马桥、对顾跃强以及他所在的项目部有了更深的了解。
    正是那次成功的宣传策划活动,不仅使8对青年建设者实现在大桥上穿着礼服婚纱、漫步“猫道”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将驸马桥送进国人的视野。新华社编发的组图通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家中央级媒体刊发。后来在2016年10月播出的央视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Ⅱ》里,驸马桥的建设盛况再次生动展现在大家面前,驸马桥成为一张重庆交通以及中交一公局的建设名片。
    当然,围绕驸马桥建设的宣传远远不仅于此。2017年,我去北京参加新闻培训,和中交一公局三公司党群部邢焦焦交流时,我第一次将关于驸马桥的报告文学写作计划和盘托出。
    我告诉她,驸马桥应该有一本报告文学,全面记录大桥建设过程,解读技术创新精髓,展示建设者的芳华情怀。
    邢焦焦对报告文学应该说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但还是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我说字数大概在5万字,她瞪大眼睛,良久无语,可能在盘算相当于多少篇通讯的篇幅。
    写报告文学,是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最后几年的一种写作方式。《嘎隆拉 最后的嘎隆拉》《徘徊独龙江》《背炸药的兵》等作品,都是我以报告文学的体裁反映部队官兵的战斗故事。尤其是《背炸药的兵》一文,记录了芦山地震期间武警交通官兵抗震救灾的战斗经历,在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头条刊发后,总部首长还特地打电话到编辑部予以高度赞扬。
    正是这样的创作经历,也使我对于后来采写《一座桥 一群人》这篇报告文学有了足够的信心。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段时期我竟然将报告文学一事给淡忘了。
    万利路、驸马桥在2017年年内建成通车的总体安排早已确定,围绕通车宣传的计划,也渐渐随之浮出水面。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对邢焦焦的报告文学“承诺”。
    应该说,到万利项目总部工作一年多来,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我还是掌握了驸马桥不少素材。但是围绕驸马桥建设,写一篇系统、有深度、有味道的报告文学,还是有较大的素材缺口。换言之,写作灵感还没完全找到。
    位于万州双河口龙宝山脚下的万利项目总部,周日孤寂静谧,我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点燃一根烟,思索着关于驸马桥的一切。
    一项伟大的工程的诞生,离不开一群坚定勇敢的建设者主动将个人追求与大桥建设融为一体,并夜以继日地追逐着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驸马桥是一面在长江上空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我想,报告文学离不开人的建设经历、家庭故事、情感体验。此前一直在驸马长江大桥南岸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李鸿盛总工程师,在2017年9月已经接到上级让他到万利项目总部担任副总经理的任命通知,可他因为大桥收尾工作原因,一直迟迟未来报到。
    李鸿盛是驸马桥快进入上部施工时,才于2016年5月从北京三公司的技术中心匆匆赶来。那时,他刚和同事们完成甘肃刘家峡黄河大桥建设及后续技术资料整理任务。他姗姗来迟,却不影响他自此后的担当与奉献。
    从黄河到长江,从刘家峡到驸马,变化的只是跨度,不变的一颗颗敢于迎接挑战、勇于突破自我的雄心。面对无数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李鸿盛和他的同事焕发出昂扬的精神状态,集中智慧才干,层层推进,稳扎稳打,确保每一个工序的有序衔接。
    我决定就以李鸿盛这样一名默默无闻的典型人物入手。
    写作过程中,我注重以李鸿盛、何晓军、曾雄星等一大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为主线,采取点面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全景式展示驸马长江大桥在各个关键阶段,一群人为之攻坚、奉献的过程。既有技术创新的专业化解读,也有家常故事的亲情化讲述,突出显示领导专家的魄力决心和普通建设者的质朴情怀。
    于白天长夜,忙里偷闲,数易其稿,终成定稿,然才疏学浅,瑕疵难免。重要的是,我尽力了!
通车前夕,《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11月号,以《一座桥 一群人》为题、近5万字的篇幅,刊登了反映驸马长江大桥建设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
    那一刻,我如释重负,特地给邢焦焦打了电话,让她和编辑部取得联系,提供地址,邮寄刊物。
    大桥胜利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而关于大桥的全过程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级媒体分阶段轮番上阵,以及刚刚出版的报告文学,无不在持续释放着着驸马桥的建设品牌效应和思想文化震撼。
    任何溢美之词于我而言,心如止水,都无法在心湖里荡出涟漪。
    我深知,遍布英雄传说的重庆交通建设主战场,和敢打硬仗的中交一公局优秀团队,再一次发生了美妙的现代建设“化学反应”,成了我写作无尽的源泉、宝藏!我很幸运,很感恩,很知足,能够一如既往的从事文字创作工作,去讴歌勇敢的建设者,向平凡的劳动者致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