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探索与思考
重庆北站至西站的公交化列车,旅客正在上车。 杨凡 摄
重庆市交通局副局长汪钦琳:
重庆市从2014年底启动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重庆山城、江城特殊的地形地貌,道路资源稀缺,城市道路交通日渐拥堵,迫切需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二是铁路资源能力利用不高,合资铁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和铁路总公司主要领导多次会谈,形成共同推进重庆市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共识;去年6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先利用既有资源,有序推进新建线路;今年中央明确要求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今天,铁路总公司又将“市域铁路与城市发展论坛”安排在重庆召开,给我们提供了向兄弟省市学习交流的机会,极大鼓舞了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发展。
重庆市有38个区县,8.24万平方公里,我们研究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范围是主城9区及周边12区的大都市区。目前大都市区的人口有1930万,占全市人口的60%;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1/3。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了重庆市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拓展区域。我市规划到203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5800公里。其中,高铁将形成8个方向的“米”字型格局,高铁规模达2100公里;普速铁路将形成“两环十干线多联线”的格局,规模达3700公里。其中,大都市区线网规模将达3300公里,实现21个区全覆盖。
开行公交化列车,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无缝衔接的“半小时”铁路公交网。到2020年,大都市区铁路公交化里程达到500公里;到2030年,大都市区铁路公交化里程达1600公里,形成“两环三纵三横九射”环状+放射状的铁路公交化网络。其中,主城区9区形成“一环三纵三横”铁路公交化网络,规模达到600公里,与城市地铁、轻轨共同构成城市轨道交通走廊;周边12区形成“一环九射”铁路公交化网络,规模达到1000公里;实现主城9区与周边12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快捷联系。
我们的铁路公交网串联了156个交通节点,5个门户型枢纽,38个综合交通枢纽,5个城市副中心,2大商圈,以及城市发展潜力地区,通过对铁路资源的有效利用、局部改造、功能转换,如成渝、渝利、遂渝等铁路功能转为市域铁路,提前实施规划铁路等方式,构建铁路公交网,形成市域公交化铁路与干线铁路贯通运行,与城市轨道、航空、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构建多种交通相互融合、功能互补、资源共享、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我们开行公交化列车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现状加密,就是利用铁路资源按照现有铁路运输模式,加密开行公交化列车。这个阶段依然是传统铁路进出站模式,需要提前在网络或车站购票,凭身份证进站,在候车厅候车,公交化列车发车最小间隔在20分钟以内。开行线路“五线一区间”。第二个阶段为准公交化,采用小编组、不限定员的公交化动车组;对进出站闸机进行改造,实现自动扣费。实现“不定车次、不定座位、随到随走”。这个阶段无需提前购票,凭借中铁银通卡、手机二维码、公交一卡通等进出站,公交化列车发车最小间隔在10分钟以内。开行线路在“五线一区间”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枢纽东环线、机场支线及黄茅坪支线。第三个阶段为公交化,通过改造部分铁路、车站相关设备,新建一部分铁路,“点、线、网”进一步加强,实现“不定车次、不定座位、快进快出、随到随走”。这个阶段无需提前购票,通过人脸识别、手机支付、公交一卡通进出站,可以在站台候车,实现随到随走,公交化列车发车最小间隔在5分钟以内,公交化成网运行。新增开行线路:兰渝、成渝中线、渝昆、渝湘高铁及铁路二环线等四线一环。改造线路:成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铁路、渝万城际等。
目前,我们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已经迈出第一步。现在已经运营起来的主要是:重庆西站至北站公交化列车10对、部分区县“订制”列车15对,实现了以政府购买服务开行公交化列车的起步。其余几条现状加密线路公交化运营正在加快推进实施。
我们认为,在推进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实施中,要解决好三个关键:车站分布问题、高峰小时发车能力问题、铁路公交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我们恳请国家和有关方面共同加强市域铁路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出台规划、技术标准,创新管理和合作体制机制,共同推动利用铁路开行公交化列车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