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 公路通院户 公交到家门
S445沙坪坝区中梁至土主段公路文化长廊。 正林 摄
沙坪坝区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为目标,确立两个“门到门”目标——城市居民家门到车门500米公交覆盖率100%,农村村民家门到车门1公里公交覆盖率 85%——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区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截至 2017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约1226公里,其中村级公路 956 公里,行政村、撤并村通畅率均达100%。
强化建管养协调发展的组织协调
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先后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组,采用“政府主导+部门指导+街镇负责+村居配合”共管共养模式,每年由区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当年民生实事及区级重点项目加以督导考核,下达计划由街镇作为实施主体进行项目实施,强化了对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组织协调。
实施公路通院(户)工程,在实现“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已基本实现20户以上人家聚落的院(户)通公路,农村公路硬化油化率达90%,全区路网密度约达309.4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路比例已达95%,公路铺装率达到98%,均位居全市前列;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 “三同时”“七公开”等相关制度,严把“五个关口”,确保全区农村公路工程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8%;建立了占地6亩的西永应急抢险服务中心,常备挖掘机、装载车、铲车等应急抢险机械10台,河砂、石子等应急抢险物资60余方,应急抢险人员队伍30余人,并配备了充足的队员单兵装备;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在农村公路建设开展过程中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
建立公路三级管理服务体制
明确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中区政府的区级主体责任、区交委的具体管理指导责任、区养护部门的监管责任,各镇(街)的镇(街)级主体责任,各村委会的支持配合责任,并在各村设置1-2名“农路员”队伍。建立了以公共财政分级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措机制。每年在市级农村公路补助的基础上,加大资金配套力度,按照县级公路20000元/公里、乡道7000元/公里,村道养护经费3000元/公里标准落实,并努力争取相关扶贫及涉农资金倾斜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在观音岩公路、童歌路、梨新路、中梁镇等5处设置3米限高龙门架,因地制宜聘请当地村民24小时轮流值守;推进建设治超不停车检测系统2处,运用科技手段“治超”;加强路面巡查,全年公路路政巡查累计达248天,出动615人次,检查超限车辆52709台,查处2079台,超限控制率在4%以内;依法保护公路,全年办理路政许可案件19件,结案率达90%。先后以“歌乐山国际慢城”、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70公里,通过安装趣味引导标识、栽种公路沿线特色植物带、设置特色景观雕塑以及配套便民化、人性化的停车港湾、花间便道等方式,拓展丰富公路“保障基本通行、改善人居环境、融入旅游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功能。在东部城区选取适当公路,推行养护生产市场化改革试点,实施分级分类养护,提高养护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公路养护和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等“四新”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步实现 “四转变两提升”,基本做到“应养尽养,有路必养”,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达到85%以上。
农村公交2公里覆盖率达100%
先后建成中梁镇、歌乐山镇等镇级中心公交首末站,基本建成了区、镇、村三级公交服务设施体系;实现全域公交化,“社社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建立了街镇直达接驳城市轨道的公交线网,并全域纳入“一小时免费换乘”范围;实行农村冷僻线路公交补贴,保证同城、同线、同价、同服务,实现了城市500米公交覆盖率达100%、农村2公里公交覆盖率达100%的目标。 (沙坪坝区交通委员会)
垫江永安镇农村公路。 胡兴波 摄
垫江县 农村公路成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支撑
垫江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坚持“交通部门规划,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导,村民委员会实施,广大受益群众参与”原则,以打通断头路形成路网、满足农村客运开通条件、连接现代农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为着力点,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择优确定建设项目,努力推动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目前,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312.72公里,密度达2.1822公里/平方公里,已逐步成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百姓出行品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领导重视抓保障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各乡镇(街道)、部门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坚持政府引导、分级管理、乡镇(街道)主导、村委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建设的组织实施主体,统筹协调交通、水利、国土、农业等各项涉农补助资金,整合社会各方有效资源。
提前谋划早启动
乡镇坚持按照“今年谋划明年事,当年计划不落空”的思路,提前一年收集摸排项目,按照“必须成熟”,“急需建设”原则安排项目,早启动建设程序,早筹集建设资金和工作措施,合理调度,确保市级年度任务全完成。在建设中,正确处理政府和受益群众的关系,不错位,不越位,不包办,坚持“一事一议”。县、乡道重要干线农村公路,由县交通部门组织;村道建设,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作为业主组织建设,保证了点多、线长、面广的农村公路建设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牵头、一支专业队伍施工、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一套奖惩严明的责任措施”,完善业主负责、施工单位自控、社会监督、政府依法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农村公路质量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8%以上。2016年,投资8000余万元,对开通农客的县乡农村公路安装波形护栏328公里;2017年,投资1480万元,完成通农村客运安全隐患整治1900余处,完善了129条开通农村客运的安保设施,为行政村通客率达100%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严执法抓管理
县交通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双超治超的主力军,联合安监、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同时针对公路违法搭建、违法堆放、占道经营、涉路施工等行
为进行了重点整治,2017年,查处各类违法涉路案件23起,收取公路路产赔(补)偿费71572万元;查处超载超限车辆107辆,卸载车辆747台次,卸载货物重量1106.3吨;清理违章建筑8处,清理非法占用利用公路261余处,查处损坏公路附属设施16处,营造了“畅、安、舒、美”的行车条件和运营环境。
分类实施抓养护
全县26个乡镇(街道)均设置了养护管理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县、乡、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其中,县、乡公路由县公路局承担养护工作;通村公路由属地乡镇确定管理养护小组及人员,鼓励沿线群众以投工投劳、捐资、轮流轮岗等方式开展养护工作。2017年度,县、乡公路共施划交通标线9017.1平方米、整修标志牌118块、灌缝路面188914米,挖补路面17979.89平方米、绿化养护8120棵、坍方清理228.48立方米;村级公路路面灌封采取由县公路局采购灌封胶,乡镇免费领取后,由乡镇实施,县公路局派人进行技术指导,2017年全县完成村级公路灌缝23888米。
完善设施保运营
先后建成了农村客运线路110条,开通农村公路运营里程486.5公里。投入农村客运车辆268辆,新建农村客运招呼站点307个,基本实现了城区至乡镇、乡镇至行政村的农村客运“四定”(定线、定班、定时、定站点)发车管理制度。2017年6月实现乡镇及行政村通客率100%的“双百”目标。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高标准建成渝东北首个快递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已成功引进15家快递物流企业入园,2017年邮递快件进量654.2万件,比2016年同期增长49.98%,出量195.2万件,比2016年同期增长35.1%,初步形成了以专业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配送体系为基础的物流服务体系。(垫江县交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