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 地票筹资破难题 建设满意民生路
云阳大地村农村公路。 刘兴敏 摄
云阳县在自然条件较差、财政支撑羸弱、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突破“筹资、体制、监管、管养”四大难关,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实施撤并村通达工程860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2278公里,实现了撤并村通达和行政村通畅全覆盖。
六种方式筹资,解决资金不足
云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建设资金不足制约着农村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打破“瓶颈”,全县创造性地推出了六种筹资方式。一是地票投入,运用地票收入的15%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掌握使用的政策,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县村通畅工程已累计使用地票交易集体经济组织资金2亿元。二是部门筹资,整合扶贫、移民、以工代赈等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十二五”以来,共整合投入各部门资金5100多万元。三是冠名出资,利用公路的冠名权鼓励企业或成功人士出资建设农村公路。四是群众集资,坚持配套资金有保障的优先安排建设计划,鼓励、引导受益地区群众按照“一事一议”办法出资建设村通畅工程。五是社会捐资。六是贷款融资。“十二五”以来,共落实银行贷款3.8亿元。
尊重民意,激发农村路建设内生动力
在向上申报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前,县交通部门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分别奔赴各乡镇(街道)、村,就项目安排、线路走向、筹资方案、建设管理等具体问题与乡镇(街道)领导和当地群众“面对面”沟通,既讲解政策,又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自主决定修路与否。只有大多数群众赞同修、乐意修的路才列入计划。确立了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受益群众多的优先、资金落实到位的优先、具备开通客运班线的优先,以及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推进村倾斜、向移民聚集地倾斜、向贫困人口聚集地倾斜、向有资源开发潜力的村倾斜、向边贸村倾斜等原则,统筹兼顾、科学有序地安排和推进项目建设。下放管理权限,明确各乡镇、街道为通畅工程建设业主,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和交工验收。简化拨款审批环节,应拨付各乡镇、街道的交通建设补助资金,依据乡镇、街道交工验收结果或县农村办核查的建设进度,由交委集体研究审定,各乡镇、街道开据后直接送交委财务科或农村办即可。强化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每年会对各乡镇、街道分管交通工作的领导、农村公路办工作人员进行农村公路招投标、建设养护管理等技能培训,并印发相关实用手册和技术要点,供监管时使用。
“奖优罚劣”,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为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水平,坚持以长度和宽度确定补助标准,以长度、宽度、厚度、强度检测结果兑付补助资金。通畅工程完工后,实行抽检,严格依照抽检结果“奖优罚劣”,对按照合同工期提前完成、质量合格的项目,在年底信用评价中对施工单位给予适度加分。实行工程质量“三验制”,凡未获得施工许可证而浇筑的混凝土路面,一律不予资金补助;路面浇筑完工后由乡镇、街道组织交工验收,并邀请县交委和质量检测部门参加;示警墩钢筋按照施工图设置完成后,由乡镇、街道组织施工方自验合格并保存影像资料后申报核查,经县交委确认合格后,施工单位方可支模浇筑混凝土。
多管齐下,提升道路养护水平
撤销4个公路养护站、机修渡运站,组建县公路养护中心,负责国、省、县道养护;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由乡镇(街道)负责。在全县4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公室,落实了人员、设备、经费,强化了工作职责。利用农村低保等政策,组织群众义务养护;动员矿山企业、农业大户出资,委托群众承包养护;发动群众集资、社会捐资等办法筹集养护资金,交由协会组织群众养护。目前,全县国、省、县、乡、行政村、撤并村道养护率达到100%,组级路规范性养护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行“畅通一条路,开行一线车”,制定了全县村级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标准,明确了开行客运车辆申报、审批、投放的具体流程。并规定村通畅工程安保设施与道路建设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云阳县交通委员会)
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南山门。 曹永龙 摄
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构建交旅融合、交农融合、产城融合交通网络
万盛经开区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交旅融合、交农融合、产城融合的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适度超前 建好农村路
2015年至今,万盛经开区多方筹集资金近29亿元,以交通部门牵头统筹、乡镇作为代建业主、专业平台公司负责建设的方式,修建了400多公里旅游、产业、扶贫和民生路。新建设的重要农村路,路面宽度为6.5或7.5米,最宽达到12米,路面普遍铺装沥青混凝土,截至目前,农村公路路面铺装率达95.06%,实现行政村通畅率100%,有效改善了农村通行条件。围绕全域旅游、全民健身,在新建的重要农村路旁规划打造观景平台,修建生态厕所、休憩站、特色公交站点、停车港湾、健身步道等服务配套设施,截至目前共修建观景平台70多个、生态厕所50多个、休憩站45个、特色公交站点23个、路边停车位5000多个、千里健身步道。其中,黑山八角旅游度假区的“健身步道”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的“荧光健身步道”试验段。在农村路建设中,该区严格按照安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原则,完善农村路安全设施,截至目前,共投资近7500万元,实施农村路安保工程500多公里。
路政下沉 管好农村路
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路乡道委托处罚工作,并以此推进各镇开展农村公路路政巡查、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安全管理等路政管理工作。目前,各镇已设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配备2-3名专兼职执法人员,严格查处路政案件并实现清零,共办结各类路政案件50余件,实现全区“四好农村路”路政执法全覆盖。累计拨付执法装备维护经费120余万元,为各镇逐步配备公路巡查车辆、执法记录仪、电脑等执法装备。自2017年以来,开展农村公路执法人员培训10次,到各镇指导执法工作120余次。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路政与交警、路政与安监联合办公模式,180余名交通安全劝导员成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义务宣传员。
三级联养 护好农村路
实施重要产业公路,由区路政大队和养护所直接管养;一般骨干公路,由新成立的公司——晟安公司,进行专业化养护;通社公路,由各镇负责,切实做到有路必养。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细则,使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根据养护情况对各镇进行建设项目倾斜和资金奖励。同时,通过路况检测车评定与“农路评定平台”人工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公路健康档案,提升养护管理质量。利用AC-13橡胶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做到废旧利用,在农村公路易发生事故路段设置废旧彩色轮胎防撞墙,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目前,全区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1013公里,实现养护全覆盖。
交通惠民 营运好农村路
2017年,全区乡村景区接待游客1805万人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38元,同比增长8.9%;同时,为乡镇工业投产达产创造了便捷的交通基础条件,成功引进了70多家企业入驻,极大解决了该区因煤炭资源枯竭、乡镇煤矿关闭导致的近2万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个国家级贫困村实现全部脱贫。实施农村一元公交,降低人民群众出行成本。区财政每年投入4000万元,将以前以承包方式为主的客运班线模式改造为公交化、公司化经营模式。目前,区内运行农村客运班线3条、公交线路44条,镇街公交覆盖率、客车通达率、行政村通客率均为100%,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A级,行政村通公交率今年将达100%的目标,逐步实现城乡群众享受公共交通服务的均等化。(万盛经开区交通局)
涪陵龙潭至贵州金狮桥公路南川冷水关段农村公路。 瞿明斌 摄
涪陵区 着力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涪陵区为确保“四好农村路”建设高效、持续、健康,尽量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与旅游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相结合,与扶贫工程、通客项目建设相结合,全面推进实施区乡公路提档升级、村通畅工程、危桥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已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四项指标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区乡道为辅的公路骨架网。
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达到AAAAA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近三年来,涪陵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都在400公里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区硬(油)化农村公路2835公里,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达到AAAAA。全区行政村通畅率100%,撤并村通达率100%,危险路段安防设施覆盖率100%,符合条件的农村客运通达率100%。2018年,计划实施900余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完成200公里防护栏安装。目前,第一批17个贫困村、700公里通组通畅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全部完工。
规划建设发挥群众参与和监督力量
坚持“规划从群众中来、设计到群众中去、建设由群众监管、验收由群众把关、管养由群众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和监督力量。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严格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监管、群众监督、行业验收、接养管理等程序,实行项目建设计划管理、项目实施法人负责、施工企业黑名单以及建设质量安全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和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对“四好农村路”安全隐患加大了排查。
成立了农村交通管理所,将交通执法管理工作前移到乡村,主要负责对乡村道路的养护、路政、运政、渡口进行管理、监督。实行“示范带动,激励先进”的措施,每年打造3-4个养护示范乡镇,并奖励一定工作经费。在乡村公路利用公益性岗位人员,参加乡村公路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实现了区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管理格局。总投资700余万元,建设了桥隧监控、公路信息、车辆和船舶监控网络等,确保了车船运行、安全有序、桥隧安全、道路安全畅通。
实现四级养护管理全覆盖
健全完善了区、乡、村、社“四级”养护管理体制,其中县道及以上普通干线公路由区公路局实行专业养护,在乡镇建立公路养护管理所、村建立养护站、社建立养护组,实现了区、乡、村、社公路四级养护管理全覆盖。建立健全了专业养护、养护公司养护、承包养护、义务养护等各种养护模式,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区综合考核的内容之一,严格考核,逗硬奖惩。采取“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评比”的方式进行考核评比,其中养护管理考核占60%,交通民调考核占45%,信访稳定考核占5%,并将养护效果与建设计划挂钩,每年奖励金额高达500余万元。
健全农村客运体系方便群众出行
建立规范车站,目前已建成客运站5个、乡村道路客运招呼站930个,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在乡道、村道危险路段设置了5430块安全警示标牌,实现交通警示标牌农村公路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完成护栏安装约1600公里,实现了国、省、县、乡、村道最危险地段“生命工程”全覆盖。健全“以区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为终端”的农村客运运营体系,农村客运在实现公司化经营基础上,实行“一线多牌”“一车多牌”、区间调度等模式,并实行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色度、统一经营年限、统一保险的“五统一”规范化管理。目前已发展8家农村区间客运公司,开通了250条客运线路、投放629辆客运车。在全市率先实现9座以下农客车辆GPS安装全覆盖,率先建立农村营运车辆安全监管体系,通过GPS全面掌握营运车辆的行驶轨迹、速度等营运情况,及时制止违规行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乡镇日常监管责任、发改委价格监管责任、交巡警违章管理责任、交管所源头管理责任,对全区农村客运实行单车安全服务质量考核制度,并按考核结果依次递减油料(营运)补贴,直至取消营运线路。(涪陵区交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