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9米!渝湘复线高速最长隧道贯通 预计年内全线通车
“顺利贯通!”4月24日上午11时,随着最后一声爆破轰鸣,由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参建的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全线最长隧道——彭水隧道双洞贯通。这条全长22229米的隧道,为渝东南地区高速公路第一长隧。它的贯通,将为今年渝湘复线高速全线通车按下“加速键”。
彭水隧道双洞贯通
“云端”凿出一条900多米的“空中走廊”
“这1500多个日夜,每一天都是极限挑战。”中铁十二局彭水隧道项目总工陈杰凝视着全线贯通的隧道,安全帽下的面容难掩疲惫与激动。
他称,这是自己工作19年来最难啃的硬骨头,并用“恶、大、高、特、脆、紧 ”六个字,道出了施工背后的惊心动魄——隧道如“地质博物馆”,单洞超11公里创下渝东南高速公路隧道长度新纪录,洞内9100米岩溶区暗藏汹涌暗流、占隧道总长度的82%,850米最大埋深挑战施工极限。更棘手的是,隧道还穿越生态脆弱的武陵山脉腹地茂云山自然保护区,工期却一刻不能耽搁。
项目初期,施工队就遭遇“悬崖大考”。从地面到隧道进口处,并没有现成的道路。面对127米高差、近乎垂直的悬崖,陈杰带领团队化身“峭壁飞人”,腰系安全绳、手持凿岩机,以毫米级精度对崖壁实施“微爆破”。碎石飞溅中,历时三个月,他们才在“云端”、近乎垂直的岩壁上雕琢出964米的“空中走廊”,为隧道施工开辟出运输物资和通行的施工通道。
“水帘洞”里打长隧
真正的鏖战在地下悄然展开。2023年4月,当彭水隧道出口端掘进到2470米处时,一场“地下洪灾”突然降临。
由于持续几天的降雨,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在隧道里聚积,瞬间裹挟着最大峰值40000立方米/小时的汹涌水流喷涌而出,相当于每小时倾泻16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将掌子面化作“水帘洞”。
“当时看着翻涌的浊流,以及巨大的洞口,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陈杰回忆道。
为此,陈杰带领团队与专家们进行攻关,创新性提出“泄水洞先行 + 动态注浆”方案。他们在平行主洞的侧面,开挖了一条长3500米的泄水廊道,如同为隧道植入“排水动脉”。配合三级沉淀池与智能抽排系统,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水屏障。
为“封印”“水帘洞”,施工人员将一根根长短不一的直径42毫米超前支护小导管,打进隧道顶部,对隧道开挖进行预支护,对隧道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在一个多月的“拉锯战”中,以每天仅0.6米的进度,才一寸寸啃下溶洞难关。
整个隧道施工,累计使用超前支护小导管400多公里,首尾相连可绕隧道20圈。
陈杰表示,整个隧道溶洞有近30处,有的向上发育,直通地表;有的向下侵蚀,深不见底,最大的可达90多米,相当于30多层楼高。中铁十二局项目部通过成立“溶洞地质研究小组”,查阅资料、实地勘探、研讨论证,才一一破解施工难题。
成功预警17次涌水危机
除了水患,瓦斯威胁与高温挑战同样严峻。项目部布下“天罗地网”:485个瓦斯传感器24小时值守,236台设备完成防爆改装,三级断电控制系统严阵以待;洞内常年如“火焰山”,37℃高温,如同“蒸桑拿”,项目团队每天消耗10余吨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并配合巨型风扇与通风管道,硬是将作业温度降至23℃-25℃间,为施工人员撑起清凉的“保护伞”。
从岩溶洞穴到煤系断层,从突泥涌水到瓦斯隐患,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和中铁十二局彭水隧道建设团队,通过采用智能建造和先进的施工设备,成功对128处岩溶洼地、9条暗河实施毫米级监测。凭借这套“智慧天眼”系统,让项目团队成功预警17次涌水危机,顺利穿越岩溶洞穴20余处、煤系断层5处,让施工人员得以提前布防,化险为夷。
据渝湘复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渝湘复线高速是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途经巴南、南川、武隆、彭水、酉阳5个区县,今年1月,巴南至武隆段、彭水至酉阳段建成通车。年内,随着武隆至彭水段建成通车,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将全线建成通车。届时,从重庆中心城区前往酉阳、秀山等地区,较既有渝湘高速将缩短车程约60分钟,会有效缓解既有渝湘高速拥堵状况,极大提升渝东南地区射线通道通行能力。(记者 杨永芹 受访单位供图)